服务热线:400-123-4567

Bsport体育网址:廿年不忘@大师讲堂 朱祥明:城市更新•人居环境•风景园林

时间:2024-10-01 21:16:56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总要面临更新、改造和发展延续的问题,城市更新已经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时期,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更是普通百姓日益关注的热点。通过相关案例的思考与实践,介绍风景园林专业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有所作为,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协同并进,通过改善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去实现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各位清华同衡的领导、老师、同仁们下午好!很高兴来到清华同衡就风景园林做汇报交流,也借这个机会,把我们这几年做的项目和个人的一些想法、感受跟各位做一个沟通。

  我从事风景园林行业将满39年,从最基层的设计助理做起,当过设计院的所长、副总工、副院长,也当过设计院的院长和董事长。对行业整体的发展情况相对还算是比较了解的,在这里也愿意和各位做交流和分享。

  其一,区域层面:包括国家公园、海岸线、主要河流廊道等等 ,相对应的要求是区域层面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其二,城区层面:包括城市绿地、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林地等等,相对应的要求是城区层面在质量上提高该地区的环境整体性,提供足够的绿色空间;其三,邻里层面:包括社区公园、街道景观、水景花园、屋顶花园等等,相对应的要求是邻里层面生活品质、场所品质、环境品质的提升。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针对城市中某一个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原有的、已经衰败的城市物质空间,使它重新发展和繁荣。城市更新是对客观存在实体(老旧建筑)的改造,以及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的改造和延续,包括更深层次的邻里社会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精神层面上的延续和更新。

  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中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我们在研究户外的景观空间和城市的公共空间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关系。

  现代的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现代城市生活追求的便捷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放松、散步、相会、购物的场所;现代城市生活追求的生态性,需要越来越多的与自然亲和的城市空间,也需要提供更多的与大自然对话的场所;现代城市生活追求的舒适性,需要越来越多的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建筑、水体、绿化等相互交映的场所。

  所以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跟整个城市的空间,特别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设计关注的是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和城镇的功能,尤其关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工作。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象性和图形化,这些和风景园林专业表达的内容是相似的。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景观设计师,都要思考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追求的生活品质、环境品质以及场所品质是什么。如果风景园林行业人员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专业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工作和拓展的空间将会是巨大的。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跟城市规划专业协调,调整好城市内外空间结构,营造舒适的环境尺度,实现城区区域结构和功能的良性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建设的角度讲,当时是处于城市增量发展的阶段,每年都有大量的红线内建设。但在改革开放初期,风景园林师是相对独立的,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相比在参与建设的时序上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时候我们仅作为配套角色。回顾以前小区住房建设,虽然有规定要求绿地率要满足多少,但大部分小区仅仅是留下一些边角空地,找园林部门去种树,以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如今不同了,大城市红线内的绿地建设的差不多了,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城市存量发展阶段,大城市基本没有建设指标和建设用地。这就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必须和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协同并进,有时还需要承担牵头、协调的作用,而不仅仅认为自己是只会种树的专业。大拆大迁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后续城市的发展一定是包罗万象,我们的大城市很少有专门的建设用地建植物园、动物园、儿童中心等,我们的项目大部分处于城市的边界或者是与城市的公共空间互相交融。这对风景园林和各个专业的要求都很高,市场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城市更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每个专业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果依然是老旧思维、想法和知识结构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的,我们要探索在城市存量发展阶段风景园林行业多重发展的可能性。另外,近几年住建部相关政策导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善和新增了招投标、总承包等一系列政策。在城市存量发展阶段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设计、施工应该如何做,如何适应行业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结合刚才的观点和思考,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以及相关案例思考。分为两部分:一是设计咨询业务自身的拓展;二是设计咨询服务产业链的拓展,我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做的。

  以下就我和我的团队近年来所做的一些相关项目实践,来说明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应该有所作为甚至应该大有所为,这些项目都不是传统意义上风景园林专业独立操作的城市绿地建设项目,每一个项目都与城市更新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就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个由普通苗圃转型而建成的一个开放型公园,这个项目建成后也荣获国内外许多大奖,包括2007年获得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风景园林优秀奖。IFLA的前主席看了之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类改建方式可以在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复制。

  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城市既有生态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保护提升,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张白纸去设计。项目位于上海浦东高桥镇,总面积为120万平方米。以经营了二十余年的苗圃为基础,经生态调整恢复,改造成为公众休闲活动场地。“生态保护,生态恢复,自然多样”的生态学理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和实践检验,完善和强化原有的环境结构和生态系统,建立具有地域性特征、本土性特色的高品质的综合环境和形象以及独具上海特色的滨江标志性景观。

  机耕路边的行道树(左为改造后,右为改造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提供)

  “生态优先”理念下构筑大型住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

  这个案例的关键词是“完整”。风景园林专业与城市规划携手打造完整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规划,新江湾城的景观构架包括新江湾城公园、生态走廊及其过渡段、主题绿地、园林道路以及防护性绿地等,每一景观区域都有其特殊功能和生态特征,形成从城市到公园到自然的有序过渡和景观特色。

  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弘扬自然、再造自然”的原则指导下设计运用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理念,设立空间上连续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形成自然、完整的绿地系统,有效保护和统筹兼顾各类资源价值,并通过对天然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展示,打造新江湾城的自然生态环境。

  主要规划理念可以概括为:以网络状的生态水系形成区域生态骨架;绿色空间与水系空间紧密结合并与人居空间相互渗透;以丰富的空间和景观创造充满生机与趣味的景观环境。

  这是一个原创项目,将上海园林界前辈程绪珂等提出的生态园林理论在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具体落地实践。这个项目建成以后的效果,无论是整体环境、植物配置还是建设造价,都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意义,并且符合国际一流、上海特色的建设目标。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业态的调整,各大城市都有一些城市工业遗产和废弃的老旧工厂。2008年我们找到一个机会,在上海市宝山区原上海铁合金厂尝试将园林和老旧废弃厂区结合做了一个“上海后工业景观示范区”,通过对城市工业遗址价值与风景园林和城市更新关系的再认识,做了一个比较有益的探索。

  设计强调对工业遗址场地价值的再认识,探索园林景观如何延续工业文明的文脉。以改造、重组与再生方式保留和延续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强调是环境的景观更新,而非彻底拆毁、全盘重建的创造。

  设计对遗留下来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营造新的景观。通过土壤改良、建立地表水循环系统、植被恢复等手段重塑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后工业景观示范园更加深刻的价值内涵。

  整合农、林、水、规划、旅游等相关领域,挑战现有各级审批程序 —— 上海浦江郊野公园

  这个案例是比较特殊的,它整合上海建设红线外的农田、林、河等郊野空间。上海的郊野公园和北京的郊野公园、英国的郊野公园、香港的郊野公园概念都不完全一致,上海的郊野公园实质就是研究城市郊野空间的有效整治和充分利用。我们的项目团队花了50%的精力研究如何把树种在建设红线外,这突破了现有的审批程序和报批程序。

  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我们同步进行了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编制了《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试行)》,从引导性、控制性,强调个性等角度,规范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建设。

  根据现状涵养林、生态片林的不同性质和生长状况,提出了“全面保护、综合抚育”、“生态疏伐 ”以及“景观疏伐、生态改造”等不同的生态修复、提升方案。在恢复公园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划定生态保育区域,创造一系列生态环境各异的动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为恢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

  这个公园面积很小,是40年代初建的一个法式公园,位于中心城区重要的十字路处,其中一角有一座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很多画家、摄影师都喜欢来这里进行艺术创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个小公园的改建,引来了众多市民、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的一致喝采。

  本次改造除了对园内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外,重点结合中心城区特别是衡复风貌区整体改造,探索尝试将襄阳公园彻底“打开”,将城市既有生态空间与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融为一体,重点把襄阳北路新乐路转角的公共厕所动迁移位,留出广场公共空间并与对面东正教堂呼应,有效提升了城市微空间的品质。

  这次改建打开公园原围墙旁封闭的植物空间,整个法式公园和城市道路开放空间相结合,让人感受到公园打开后可以给城市增添这么多的色彩。这给了我们以后设计公园一个启发,即公园一定要把公园景观与区域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游憩空间塑造于一体—— 福建泉州五里桥文化公园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梁式石桥,全长2255米,始建于南宋年间,迄今已有870余年历史。

  在本项目中风景园林专业牵头协调政府管理人员、生态学家、生物学家、Bsport体育入口文物专家等多学科、多专业的规划研究团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恢复、水体的治理、以及文化生态公园的建设,在规划设计、相关专题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

  基于该桥的历史和环境现状,我们采取三位一体的研究策略。首先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其次是水系的生态恢复功能以及区域游憩空间的整体塑造。

  从一座桥到一个公园,我们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用一些现代材料,使我们的设计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时代气息。设计用钢结构和原有建筑材料做了一个闽南文化建筑的文化展示馆,使它整体的风貌跟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利用配套小品,亭子、地灯、红砖等结合树木植被,把垃圾堆场蜕变成一个自然环境品质很好的公园。

  上面这六个案例讲的是设计咨询业务的拓展,行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探索如何把“种树”的范围扩大,关注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全面把握风景园林的内涵,除了“种树”,我们风景园林专业其实还是可以做一些其他的。

  理想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包括其他相关的专业都密切、有机的融合。在专业上相互拓展、交叉合作,在概念上有机融合,在空间上整体表达。

  设计咨询服务产业链拓展是行业的大势所趋,主要有几个方向。一是全过程工程咨询,这是国际通用的模式,对照全生命周期工程顾问的国际经验,对我们这些以设计为主业的企业是有利的。二是近几年大家比较关注的EPC模式,即设计、采购和施工一体化。三是PPP模式。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在德国做的比较多,顾问工程师提供的设计服务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基本设计服务,包括基本数据资料的准备、规划和初步设计、深化设计、审批设计、施工图设计,这与我们常规的、传统的设计服务内容是一致的。二是设计延伸服务,包括工程施工的招标、发包、施工期间的监控、验收等相关管理工作。

  这张表可以看出我国跟国际通行的设计师、建筑师职业服务范围的区别,国际通行的设计师完整的服务范围是从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到施工之后的运营、维护一条完整的链条。现在,住建部提倡按照国际设计师的服务范围,各位作为年轻设计师,将来的职业道路很长,需要了解的内容也很多。

  在此背景下,我带领团队也在探索、尝试做一些全过程的咨询服务。例如2018年起我们在深圳前海的一个项目做了全过程的咨询服务。现在设计师的地位比较低,设计单位的地位比较低,这是行业最大的问题。现在提倡设计师负责制,结合全过程的咨询服务模式,这样才能让设计师真正对业主负责,才能有好的项目。我认为在这方面整个行业也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关于EPC模式,我们曾在新疆、福建泉州做过几个项目,都是设计引领整个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必须执行设计师的想法,设计单位对业主负责,全程把控工程建设质量,这对设计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设计师的综合协调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我个人的体会是:做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做EPC,对于提升设计企业的话语权,提升设计师在项目中的地位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设计企业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要清楚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树、每一个材料,都与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效益密切相关,否则项目最终的实施效果、企业的利润是无法把控的,这些对设计行业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现在我们做人居环境、园林景观面对的是开发商或者是业主,还有公众。设计师如何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业主的利益、开发商的利益,又要考虑如何为大众提供我们的设计作品。另外还有城市的利益、设计师自身的经济利益、设计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设计作品的学术价值。做设计应该是要有所追求、有所创新的,如何把握好、平衡好这之间的关系?这是需要设计师好好把握的。

  园林设计师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杂家,对项目中的每件事情都知道一点,因为他要协调、沟通和整合整个项目,和一般的工程师是不同的,工程师只要清楚地知道本专业的每个点就可以了。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不仅是一套图纸,而是面临着第二次的现场创作。园林的施工和建筑的施工有很大的区别,材料都是活的,施工单位怎么把握?现场如何把握、如何协调?重要节点如何把控?

  一个好的创意、好的设计往往会引导一个区域崭新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市民在我们创作的空间里欣赏园林,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文化的享受。园林设计做的是文化产品、精神作品,所以在文化修养以外还要注重文学的修养、色彩的修养、艺术的修养等等。

  好的园林作品是充满诗意的,是无声的歌、是流动的音乐。但是诗意和唯美不是风景园林全部的内涵,背后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跟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这些都需要设计师的引导和把握。为什么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地位高、受人尊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引领了对事物的不一样看法和不一样的世界观。

  人间何处无风景,人的一生极其有限,为何不好好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关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会欣赏好的景观,努力在平常的日子里做琐碎的工作,享受平凡的幸福。

  设计师对城市、自然景观的感受、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感受,应该比一般人更敏感。近几年,景观一词被大家频繁的提到,它可以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也可以是风景和景色的概念,还可以是地形地貌学上的意义。现今,更多的还是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从整个城市空间、城市美学的领域去把握景观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对景观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景观是生存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城市的密度越来越高、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自然的景观、自然的空间能给人精神的释放和愉悦。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需要园林设计师营造的园林环境空间。风景园林师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营造和引导人们感受自然的景观空间,通过园林景观空间的营造,让老百姓学会欣赏更好的景观,学会享受积极的生活方式。

  我对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荷兰馆至今记忆犹新,它用环保和生态创造空间,用跟园林、建筑有关的最新技术结合环保、生态来展现一个完整的展览概念空间。这个建筑有两个突破,一是在建筑形式上有很大突破,俗称景观“三明治”,从外面可以看到展示的内容;二是在展馆设计的内容、创意上有比较好的概念。整个建筑紧扣生态和环保的主题,展示的内容、展馆的结构形式、展馆本身的能源利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该建筑的每个层面都展示一个主题,包括屋顶花园、雨林、森林、植物的根、园艺花圃、沼泽沙丘。建筑内的能源和水系统循环使用,水循环系统在顶层设喷泉水池,产生的水到五层的热带雨林,然后通过水幕和水雾到了四层的森林。另外,外墙的冷却水汇集到三楼展示植物的根,然后通过植物的灌溉用水,提供二层的园艺花圃,最后回到一层的沼泽地。再经过过滤和泵回到屋顶。封闭的水循环系统和展示的内容都是紧密结合的,这些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交流:在城市更新语境下,需要我们整个行业理顺思路、明确方向,大家共同携手打造现代城市和谐的生态空间,真正做到“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些既是领导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的城市发展对园林设计师的期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从业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资深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被聘为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雄安新区规划咨询专家。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8年,在业内积极探索将当代先进设计理念与中国实际完美融合并成功付诸实施,在国内外主持创作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设计作品。获得国家金质奖1项、银质奖2项、IFLA(国际风景师联合会)等国际奖项6项、国家行业一等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在标准规范编制、重大课题研究论证、科研论文著作出版和专利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并为风景园林行业培养众多青年骨干设计人员,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020年,清华同衡迎来建院20周年,“大师讲堂”系列讲座活动是献礼同衡弱冠之年的学术活动之一。活动邀请来自城乡规划及相关领域的多位顶级大师,就行业、社会前沿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解析。主题涵盖城乡规划、城市治理、建筑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技术应用、国土空间规划、景观园林及旅游规划等多个专业领域。在未来,“大师讲堂”系列将保留下来作为同衡高质量交流学习的平台,持续推出高品质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标签:园林设计

【产品推荐】